
粟裕将军是我国著名的将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战后著书《实战经验录》、《千万里转战》等。
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在1984年的2月,爱国将领在北京病逝。粟裕将军不仅战功显赫,在军事理论上也有自己的见解,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在他去世后的骨灰处理是个很重要的事情,作为国家的解放军高级将领,本该葬入八宝山与革命军人们一同长眠栖息,而在生前粟裕将军特地嘱咐了妻子,死后将自己的骨灰埋在他参加奋斗杀敌和工作的地方,要与之前的战友们相聚一起。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弹片,一代战神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与民族。
粟裕将军参加过渡江战役,南昌起义,在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建国后,还在南京担任市长一职。所以他的妻子决定把他的骨灰一部分埋在南京市。南京的人民群众在听说粟裕将军的骨灰将埋在南京,在骨灰运至南京时,都纷纷自发前往送将军最后一程。他们眼怀敬意,以表哀思。
来送行的还有一个粟裕将军的部下,当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王必成。王必成是个很擅长打胜仗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善于打大仗,打硬仗,从不打‘滑头仗’,是一名虎将,是军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粟裕对他也十分的欣赏赞扬。
王必成在一次战斗中,率兵有失,损失惨重。陈毅老总知道后,非常愤怒,想要降王必成的职,粟裕将军爱才为其求情,王必成的职位才得以保全。所以王必成非常的感谢和敬佩粟裕将军,在得知粟裕将军的骨灰将长埋于南京,便赶来为昔日师长送最后一程。
在南京安置好粟裕将军的骨灰后,妻子楚青便要准备带着剩余的骨灰去往粟裕将军其余生前生活过的城市。王必成那天一早就来到火车站送别,仔细的他,看来看去,发现送行队伍中好像少了一人,那人叫张文弼。于是他问同行的人“张文弼人呢?怎么没来?”
楚青在一边听到说:“昨天他给我打过电话了,说有学习任务,就不能来送了。”王必成听了那是气不打一处来啊,啥学习任务这么重要,比送老领导最后一程还重要?
说完二话不说便给张文弼打去了电话,重声问道:“你怎么不来车站送行?你忘本!别不识好歹啊!”电话对面的张文弼自知理亏,羞红了脸。
张文弼也是当年红军的一员,与粟裕将军相识的时间比王必成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追随在粟裕军队之下,明明比认识的早于王必成,革命情谊理应比他更加深厚,却又推脱不来?
原来张文弼早年的领导是刘英,而这刘英和粟裕将军在指挥工作上经常发生摩擦,有误会,张文弼的想法多倾向于领导刘英。粟裕将军为人宽宏大量,目光长远,任用贤才,并不会因此而打压下属。
而张文弼不前往送行最重要的原因不在于此,而是因为在1958年粟裕将军受了批判,去世时名誉还未恢复,很多人在这期间都避而远之,所以张文弼也不例外。
王必成的一通电话令他顿悟,他才发现自己真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因为一时的焦虑而忘本不知感恩。若没有粟裕将军的重用,他也没有今天,所以立刻起身前往火车站送行。
粟裕将军有高尚的品德,他忠于党和人民,忠于国家和民族,他心系人民的疾苦,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传递着正义和公正的理念,赢得了人民和下属的尊敬和爱戴,
